AI技术在安防行业的应用正从“被动监控”全面转向“主动感知、智能预警与协同处置”,其最新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核心方向:
从“看得见”到“看得懂”,实现主动预警
传统安防系统主要依赖人工查看视频画面,效率低且易遗漏。如今,AI技术让安防设备具备了分析和理解能力。
行为识别与风险预测:通过AI视频分析,系统能自动识别异常行为,如人员徘徊、区域入侵、人群异常聚集等,并实现实时预警。例如,华为好望的“明亮灶厨算法”可以识别厨房工作人员是否规范佩戴厨师帽和口罩,以及监测鼠患等卫生安全隐患。部分系统甚至能基于人脸轨迹分析,对重点人员或潜在风险进行预测性预警,将安防从事后追溯推向事前预防。
多模态融合感知:AI不再只“看”。当前的技术趋势是融合视频、红外、雷达、声音、温湿度传感器等多种数据源进行综合判断。例如,在消防场景,系统可结合烟雾传感器数据和视频图像中的火焰特征,极大提升报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。
从“单点防御”到“全域协同”,构建安全生态
AI正推动安防系统从一个个独立的“信息孤岛”转向互联互通的智能网络。
设备联动与协同处置:门禁、摄像头、报警器等设备不再是孤立的,当AI摄像头识别到陌生人闯入,可以自动联动门禁锁闭、触发灯光和广播警告,并通知最近的安保机器人前往查看,形成一套自动化的处置流程。
城市级安全大脑:通过数字孪生技术,在虚拟空间中构建城市的3D模型,并接入海量实时数据。管理人员可以在“一张图”上全面掌控安全态势,实现跨部门、跨区域的协同指挥与应急响应。例如,南京的“城市之眼”项目融合气象、水务、交通等多源数据,在台风期间能快速生成内涝预警并精准推送至相关责任部门。
技术与政策双轮驱动,聚焦安全与合规
技术的爆发式增长与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共同塑造着AI安防的未来。
政策指引方向:国务院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等国家政策为“AI+安防”提供了清晰的战略方向,强调其在社会治理、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度应用的价值。特别是政务领域AI大模型应用指引的出台,标志着行业发展进入规范深耕期,更注重应用的实效与安全。
技术保障可信:随着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法规的完善,AI安防系统越来越重视采用隐私计算、可信执行环境等技术,确保数据在“可用不可见”的前提下发挥价值,合规性已成为技术创新的内在要求。
新形态硬件与“安防即服务”模式兴起
AI不仅改变了软件算法,也催生了新的硬件形态和商业模式。
机器人广泛部署:安防巡逻机器人、清洁机器人、配送机器人等正从概念走向大规模应用,它们能够替代人工执行重复、危险或高精度的任务,如在园区巡逻、进行消防巡检等。
服务模式转型:企业不再仅仅销售硬件设备,而是更多地向用户提供“安防即服务”(Security as a Service)。例如,为家庭或企业提供包含AI摄像头、智能门锁、云端存储和7x24小时风险预警的一站式订阅制服务套餐。这种模式降低了用户的一次性投入门槛,也使服务更持续、更贴近个性化需求。
总体而言,AI正在重塑安防行业。未来的安防系统将更像一个具有感知、思考、决策和行动能力的有机整体,深度融入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。
当然,这一进程也伴随着挑战,如确保算法公平、避免技术滥用、弥补AI人才缺口等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以AI为核心驱动力的智能化、主动化、服务化,将是安防行业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。
昆明市商务局
南亚安博会组委会
云南省智慧城市集成服务商协会
泰国安防协会
昆明市应急救援协会
昆明市安保协会
昆明市网络安全协会
昆明市民用无人机协会
云南万隆会展服务有限公司
版权所有:云南万隆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南亚安博会组委会
服务热线:13708730608 邮箱:905905199@qq.com 网站备案号:滇ICP备16007655号-22 公安备案号: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483
地址:中国(云南)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官渡区海伦城市广场2座10层1003号 网站地图